游客徜徉在桂南村(資料圖片)。 記者 易承樂 攝
在桂南村休閑的市民游客(資料圖片)。記者 易承樂 攝
在旗溪村玩水的市民游客(資料圖片)。本報記者 黃藝杰 攝
金色大地音樂會、香草生活節、豐富的生態資源、野生土沉香、扎根這里的高學歷“新村民”……今年以來,五桂山桂南村農文旅持續出圈,頻頻登上央視新聞頻道《鄉村行 看振興》特別節目、廣東廣播電視臺《新聞大視野》、南方農村報、鳳凰衛視《發現大灣區》等。
多次吸引重量級媒體關注,我們不禁要問,五桂山憑什么?不難發現,這些媒體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桂南村和桂南村轄屬的旗溪自然村,這些報道從不同的領域和角度講述了五桂山街道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的好經驗、好辦法、好措施、好故事。
■寶藏“人才村”玩法多樣
深秋時節的五桂山街道桂南村風景宜人、環境舒適,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親近自然。在這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他們可以感受自然之美,在山林間觀鳥、觀蟲,在生態農場體驗自然農耕、生態種植、有機堆肥,在戶外帳篷里露營、野餐,在不荒樟書屋里看書、品茗……
“2018年年初,第一次來到旗溪村后,我便認定這里是我理想的鄉村模樣——安靜、環境美、土壤條件好……于是,我來到這里,想把旗溪打造成一個生態農業環保鄉村,減少農藥化肥對土地的污染,出產高品質的生態農產品?!逼煜悴萆钷r場的主理人郝冠輝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在旗溪創業6年。
畢業于青島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張軍龍去年來到旗溪村,他現在主理著棋樂香草樸門花園,主要開展香草種植培育、香草美食、園林設計等工作。
這個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如今是聚集了50多名高學歷“新村民”的“人才村”,也成為游客紛至沓來的打卡點。抓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機遇,桂南村積極發揮文旅資源和人才優勢,走出了一條“人才引領、文旅驅動”的鄉村振興道路。
荒野鹿鳴書店主理人吳娟復旦大學畢業,曾是一名記者,5年前來到旗溪村后,和團隊成員每周開展博物營和詩經花園活動,帶領孩子們親近自然,從自然中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為了讓桂南村的農文旅項目得到科學運營和發展,2022年11月,桂南村創立了村集體文旅企業——中山市桂南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桂南文旅公司”),作為桂南村文旅發展主體和AAA級旅游景區申報主體,引入優秀團隊提供駐場運營和智力支撐。
桂南文旅公司負責人黃德清正是在這樣的機遇下來到桂南村負責整村的文旅運營,在該公司的運營策劃下,桂南村正朝著以研學產業為核心產業抓手,以旗溪創谷為招商平臺抓手,壯大桂南村的研學產業,實現“灣區研學旅行第一村”的目標穩步前進。
■組織引領,多方參與,實現共贏
怎樣運營,讓昔日小山村由外到內富含有生命力?桂南村的鄉村振興模式很有借鑒意義。其中,離不開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新老村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近年來,五桂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桂南村發展,不斷選優配強基層干部,為桂南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組織保障,極大激活了桂南發展動能。
“我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了,以前沒什么人來這里,老房子很難租出去,現在差不多都住滿了,民宿也很興旺?!惫鹉洗宕迕衩壬f:“剛開始開展項目建設時部分老村民不理解,后來看著村莊變得更美更旺了,大家發自內心感到高興?!?/p>
基于桂南村優越的生態環境、各種新業態項目蓬勃發展、青年創業聯盟和旗溪創谷的成立、桂南學校濃厚的兒童美育教育氛圍等鮮明特色,桂南村的發展模式主要在于村企主體+OTA平臺+自投業態。具體來說,就是成立村企,賦權運營;搭建平臺,變現存量;自我造血,創造增量。
“我們的運營思路是整村大運營、業態小運營。即將整村作為旅游景區進行打造,建立招商引資、運營管理與宣傳營銷平臺,運營內容包括制定整村規劃與制度設計,規范旅游秩序與旅游流量;梳理村集體、運營公司、商戶等各方關系;營造公共環境、維護公共空間與建設基礎設施等?!秉S德清介紹,在業態小運營方面,即村內具體吃住行游娛購業態的運營,包括村企自營的項目如停車場項目、旗溪創谷項目等,非村企自營項目包括農場、民宿、咖啡店、攤點等各類自主經營項目。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來到旗溪創業發展,鑒于土地發展空間受限,于是有了旗溪創谷。記者了解到,旗溪創谷是中山市首個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基地,目前整體面積約4000平方米,依托市街道兩級共建,為外來人才“量身定做”,提供創業孵化空間。
黃德清表示:“這個項目是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市人社局的支持下揭牌成立的,各項人才政策與創業補貼均以最高標準落地。還未對外開放,就已吸引25家入駐機構,還有多家感興趣的機構在商談?!?/p>
“除了可以享受中山市青年創業的扶持政策外,凡是成功簽約入駐旗溪創谷的孵化企業給予1萬元一次性創業資助、3年內每年最高2萬元租金補貼、2萬元帶動就業補貼等創業支持,最大限度降低人才創業成本?!秉S德清介紹,此外還設立“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統籌調配各類資源要素,為人才提供創業指導、實用技能培訓,解決人才入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問題,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為創新創業提供“量身定做”的綜合服務,多方參與,多方受益,共同助力“百千萬工程”發展。
記者 張倩 通訊員 宋欣妮
◆編輯:龍慧◆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